《中国教育报》:树浩然正气 育责任公民
分类:媒体报道     发布日期:2017-02-22 14:47:39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作者:陶继新)

 

 

   湖北省荆门一中的品正文化作为基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被《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和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于是,人们在探寻这所学校何以能有如此高的教育品质?

  可是,2006年学校新的领导集体组建之初,学校的教学质量、校风学风与社会的期望有一定差距。

  通过对学校现状的分析,新的领导集体有了一个敏感的思维向度--要想解决看似复杂纷乱的问题,就要由表及里,寻根求源,因为“里”与“源”是“纲”,纲举才能目张。

  而风气不正,当是出现问题的“里”与“源”,树立正气,便是解决问题的“纲”。何谓正气?《孟子·公孙丑上》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即所谓浩然之气,后世称其为正气,其与仁、义、礼、智、信的善之道是相通相成的。基于此理,学校提出“为人正直,作风正派,伸张正义;待人宽厚、遇事宽容、心胸宽阔”的“三正三宽”的治校理念,唯其如此,才能让这所重点中学恢复元气,进而生成巨大的正能量。

  身正才为范,德厚则品达,品达而气华。随着这一理念不断地丰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荆门一中品正文化。品正即品行端正,其核心品质为正直、责任、阳光,其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不过,在这有限的篇幅里,笔者无法将品正文化的丰厚内涵及其生成的鲜活故事全部向读者一一述说,只能在这个精神风景大观园里选取几个景点,呈现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够以点见面,窥观以至想象其背后的妙道。

  选拔干部 正气为要

  唐代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崇懦学》中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那么,选贤任能以什么为主要标准呢?选拔干部当然要关注能力与才智,可是,正气之德才是选拔干部的首要条件,恰如前人所说:“德能正其身,才能称其职。”

  2007年,学校以公开竞聘的方式大胆起用年轻人,从一线教师中挑选出15名中层干部。此后的干部选拔,不谈背景,不讲人脉,不论辞辩,而惟重其为人是否正直,作风是否正派。正直作为干部选拔标准,引领着干部推选体制的运行。

  据政治教师蔡章和讲,选拔干部并不是校长与书记一言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群众推荐,公开竞争,并邀请教育局相关领导担任评委,公开选拔。这种透明的选人流程,旨在让每个教师心里一清二楚。教师作为具有独立主体性的人,必然需要参与决策的过程之中。正气是与公开紧密相连的。学校领导的正,不能只藏在心里,也要公开于教师,让他们心里透亮。公开则正,公正则明,澄明才能获致人心,才能凝聚心之正气,促其向上。

  化学老师李久明系普通农家子弟,没有背景,可他却在公开竞聘中脱颖而出,走上了政教主任的岗位。在接受笔者采访的时候,他说,学校正气蔚然的氛围,使置身其中的人心无旁骛的致知求真,也正因如此,教师同仁们会支持你,学生们会欢迎你,自己心里也坦然踏实。

  中层干部的正直正派,以身作则,于潜移默化中又向老师们传递出一个信息、一种精神和一种态度:即在荆门一中工作,唯有正,才有立身之本,才有发展的可能。当越来越多教师的正气品质被唤醒后,学校的发展自然也就具备了持续发展的品质。

  党委书记谢泽滔认为,学校不但要推选品行端正的教师到干部岗位上,更要对他们的进一步成长负责。而这份担当,当然须有制度的保障,因此,为了让干部正气常存,学校还制定实施了《干部业绩考评方案》,每月组织各类人员对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将干部的月工作表现分为A、B、C三等,并与津贴挂钩。

  当然,干部仅有正气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是教师中的先进分子,所以,学校把“教好一门课,蹲好一个点,带好一班人”作为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要求学校领导干部从学科教学、岗位领导及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都要成为师生的表率。

  正直从教 爱心育人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言教师的两种人格--经之师与人之师;经之师者易得,人之师者难遇。然无论从何角度观之,教师在学生成长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致知与成人。荆门一中将“正直从教、爱心育人”作为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可以说,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个人魅力的灵魂所在。为此,学校制定《教师基本行为“六示范”》,在每年暑期开展教师集训,重点考核师德状况。每年组织开展“校园开放周”活动,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来校评议教师师德状况。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定期举办“十佳师德标兵”、“十佳教师”、“模范班主任”评选,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据物理教师龚光平讲,以前老师迟到、上课打手机、校园抽烟,并非个案与新闻。可自从学校提出品正文化之后,对这些现象亮起了红灯,一经发现,“六亲不认”,随即重罚。个别教师因触犯规定而受到惩罚之后,以后也不再“复行”了。更重要的是,大家慢慢地融入到品正文化之中,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地理老师常悦来到荆门一中只有四年时间,可已经融入这个具有正气文化的氛围之中了。她坦言自己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义工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而老师们亦是主动积极地带着学生做,做得快乐,幸福。即使年龄大的老师也不甘落后。一次去做义工的时候,社区的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位教师满头白发,便搬来一把椅子,请他坐下休息,可他表示感谢之后继续与学生们一道做起了义工。

  由此,笔者不禁审思,我们不断在追问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意义就是让人活得有意义,意义是每个人对于我们所生活世界的体验与理解,意义的核心是“爱”,无爱则无意义。

  为了将爱传递给学生,荆门一中在全校开展了关爱教育。要求所有教职工人人育人,爱心育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更要有引导学生养成正直品格的责任,以关心和爱护的方式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出台了《关爱教育实施方案》,学校对单亲、留守、务工子女、特困、内向、控制力差、学习困难等7类学生进行重点关爱。216名教师每人负责关爱7类学生中的一个,承担该生在校三年的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关心和引导,并给予力所能及的经济帮助。要求关爱教师每月与学生谈心一次,每学期家访一次。与学生谈话要求同站同坐,态度温和可亲,禁绝讽刺、体罚学生,要理解尊重学生。学校还把关爱教育的落实情况纳入教师的学期业绩考评中,让其成为常态化、长久性的教育方法。通过关爱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尊重和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自己真正成为校园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爱、对教师的爱以及对社会的爱。

  品正文化在荆门一中,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宽广的外延,比如健康生活方式和阳光心态等,也属于品正文化的范畴。学校提出了“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阳光心态”的生活观念,并总结出了“荆门一中健康生活12条”,倡导“三个一”,即“早上一杯水、睡前一套操、床头一本书”。每天大课间,全校师生一起跑步、跳舞、打太极,下午第三节没课的老师由工会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参加次数多的教师,学校每月发一些生活用品作为奖励。通过这些活动,全校教师逐步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阳光向上的精神风貌,风清气正的校园风尚也蔚然养成。

  师生义工 责任公民

  教之道,学为贵。学之主体--学生首先是人,具有现实的能动性;亦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学生作为具有自由意志的主体性存在,其发展指向如何为益?荆门一中“品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品行端正的责任公民,以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毋需赘言,当今中学生在家庭里,不少是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其实,这是娇惯与溺爱造成的。学校,是爱学生的园地,同时,也是锻造其心灵品质的精神殿堂。

  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荆门一中于2010年成立了品正志愿者协会,号召全校师生加入志愿者行列,要求学生在校三年完成20个小时以上的义工,完成者在毕业证上签注盖章,作为学生奉献社会的证明。倡导教师每年做10小时以上义工。6年来,品正志愿者在全市61个社区建立了网络,每个社区一个教师志愿者负责,引导学生开展义工活动。每个社区、每个班级一个义工项目,形成了“全员参与、全市覆盖、项目实施”的志愿者活动格局。

  开始的时候,有的教师和家长对此曾经提出疑议,认为这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有的则担心他们做不好义工,影响学校的形象。校长原野则不这样认为,他告诉大家,正直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要相信学生会在实践中成长。这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还会增强其学习的动力。他们从义工中感受到奉献之美的时候,生命境界也就得到了升华。

  政教主任李久明对笔者说,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放假时,先做义工,再回家。学生在做义工的时候,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格品质。所以,在做义工的时候,他们不是在做表面文章,而是不断地深入到需要帮助的人家里。有一个残障人,学生义工们会定期去帮助他;有一个修鞋者的女儿不爱说话,学校有一个班分批到她家里,带她去玩,聊她开心的事,帮助她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一段时间后,这个小女孩愿意说话了,脸上也有了以前少见的笑容。

  笔者在荆门一中采访学生的时候,他们说的最多与感触最深的就是做义工的经验与体验,经验的是事实,体验的是情感,收获的是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高二(13)班王浩男同学到月亮湖社区一位孤寡老人的家里,帮助他打扫卫生,与他聊天,为他唱歌。老人特别开心。而学生则从老人的快乐中,感受到了奉献带给自己的心灵温暖。

  高三(11)班曾晓旭同学谈到帮助留守儿童学习时的事情,很有一种自豪感。他说,在做义工中,他体会到了什么是爱心,什么是奉献,也体会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三(11)班赵欣、高二(1)班音乐班龙子翌、高三(3)班李梓昕、三(14)班励志班龚仁杰高等同学在谈及其做义工时,感到自己长大了,有用了,幸福了;更重要是,他们觉得自己是学生,也是责任公民,而责任公民,就要履行责任公民的义务。

  浏河社区主任苏玉梅说:“荆门一中的品正志愿者已经在全市家喻户晓,他们的义工行为感动着社区居民,促使社会正气不断得到弘扬。”

  从成立品正志愿者协会至今,六年过去了,近8000名志愿者利用假期和周末时间,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做义工。如捡垃圾、公交车上文明劝导、福利院里敬老孝亲、爱心伴春运、“衣旧情深”捐赠、义卖助残困、阳光家园辅导、漳河水保护等活动,遍及全市所有社区,将“责任奉献”活动拓展到社会,传播到民众中。

  学校制度 “文”而“化”之

  学校需要制度规范人的行为,更需要制度文化内化人的行为。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有的校长在谋自己之政的时候,连副校长甚至主任的权也谋了。结果是,校长一个人忙得不亦乐乎,其他干部却闲得无事可干,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这些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让他们心生怨气。其实,不管校长水平如何高,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其他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管理大多很难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正如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所说,管理技术固然是重要的,但增强信任却更为有效。

  荆门一中则在发挥干部与教师工作积极性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笔者在与校长原野将近半天采访时间里,他没有接到一个请示学校工作的电话,也没有副校长与中层干部来汇报。

  整个学校,校长的办公室最安静,很少人有来找。因为学校实行的是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制。更重要的是,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可以通过量化指标对所有人员进行科学的考评。

  评价干部与教师,不用领导的主观意愿决定,而用数据说话,形成制度文化。学校制定了以《荆门一中业绩考评方案》为核心的系列管理制度。依据考评方案,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到什么程度,都有一个相应的量化分值。每位教师所干的工作优劣多寡,都有一个对应的得分。累计一个学期或一年来的各项得分,便是一个学期或一年的工作业绩。不管是评选先进,还是职称评定,以每人得分多少排名,谁的总分多,谁就可以评上。所以,评上者认为天经地义,评不上者也不会怨天尤人。其实,当某一评选项目一出来,每个教职员工对应评价方案,就可以找到自己排名的先后,明了自己是不是能够评上。

  在荆门一中,学校对教师在课堂、办公室、集会、生活等各种场合的言行做了详细规定。如校园内不抽烟、每天运动一小时、礼让右行、轻声说话、捡拾垃圾、光盘光桌等等。

  有的学校有了制度教职员工不一定执行,执行了也不一定从心里认可。而荆门一中的制度,是由大家讨论定下来的,其中会有不同意见,有时还会有争议,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意见渐趋一致,最后形成大家认同的制度。所以,荆门一中的制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制度,而是上升成了制度文化,有了“文”而“化”之的性质。当制度“化”到每个教职员工心里之后,制度才能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几年前,学校争取了4个代课教师转正的指标,但学校有8个代课老师,如何办?依据评价方案,按量化指标一算,得分从高到低,结果便呈现出来了。能转正者自然高兴,没有转正者非但没有怨气,反而更加努力工作,以期以后再有转正机会的时候,自己的评价分数名列前茅。

  后勤工作是容易出问题的一个难点,可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高兴华却一身的轻松。他说,学校制度规定将工作优劣标准与得分多少都规定得非常详细,人人清清楚楚。所以,一旦出现门窗、水电等问题,维修服务人员便会第一时间前往,维修的时候也绝对精益求精。因为工作完成之后,紧跟其后的就是相应的评价,也就有了对应的分数,当然,也就有了相应的奖惩。一天工作有考评,每月工作有考评,每个学期工作有考评。期末评定哪个人工作的情况,将平时得分累积相加,公布出来,每个人的位次便展现在大家面前。

  《荆门一中后勤(教辅)人员考评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细则,比如第11条规定:“学生评议满意率超过95%的加20分,低于60%的扣20分。”

  员工看重自己的积分以及工资和奖金,可他们认为公正公平也是福利,甚至是更重要的福利。很多时候,人们不是工作累了,而是不公平不公正让他们的心里累了。心累身就疲,自然也就没有幸福了。幸福,才是人生最大的福利啊!

  细则第16条还有一项规定:“参加义工活动,凭义工证记载一次加10分。”

  也许有人会说,这与后勤人员的本职工作有联系吗?没有联系。

  但后勤人员需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有社会责任感。这似乎说得有点大,其实不然。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只是盯着个人的工作,只考虑自己利益的后勤人员,不管其工作得多么认真,都缺少了一个灵魂性的东西,那就是社会责任与良心。

  在采访办公室主任张平时,他很是感慨。他说,以前制度还未完全健全时,有的即使工作业绩不佳,也照样受到表扬,干部选拔与职称评定,也是唯亲是举。结果,更多的老师敢怒而不敢言,原有的积极性也慢慢地消解了。尤其是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不但没有很好的发展,反而对学校产生了怨气,消极工作,错过了很多发展机遇。

  学校评价老师不以某个人与领导关系亲疏远近为重,而是以工作业绩优劣评判,量化分数,让制度说话。这样,教师就不再考虑与领导拉关系,而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心里舒畅了,工作效率也高了。

  学校有个姓谭的老师,性格比较腼腆,平时只埋头上课,不擅长人际交流,可他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改革,成绩突出,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带出了最好的毕业班。去年他被评上了全市优秀教师。

  这向老师们传递一个信号:在荆门一中,不管你是什么性格的人,也不管你与领导关系的亲疏,只要好好工作,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和更好的发展。

  以前个别工作不太积极的教职员工,也被学校的制度文化“化”开了。他们发现不积极工作,不只是业绩考评分数低了,奖金少了,尊严也少了。你不能改变制度,只能改变自己,改变的唯一方法,就是主动积极的工作。

  好的制度文化凝聚的是正气,它让人们更多关注如何做好工作,而不是将心思用到人际关系上。结果,人际关系简单了,而各项工作有了蒸蒸日上的气象。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因为好的制度文化是产生正气与仁爱的本源。制度制定得越科学,越细致,越深入人心,教职员工就会越遵守制度、敬畏制度,并由此生成高度的自觉性与责任感。于是,学校的很多工作,不再是由校长不断地去检查与督促,而是由制度来有效的规范,甚至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质。结果,校长的工作也就越来越轻松。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当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心诚求之,虽不至,不远矣。”

  行文至此,笔者突然想起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一句名言:“忠心正气,千古不磨。”忠诚于教育事业而又具备品正人格的荆门一中人,让我们看到的还不只是当下的公开公正的制度,也不只是让我们感受到其浩然正气的精神品质,它还会不断地向更大的时空延伸,并生成更大的正能量,让教育真正担负起培养品行端正的责任公民的重任。